火狐直播app免费下载:
世界首个万吨级硅碳负极材料量产项目投产在即,国内首套“绿电+储能+化工”装置稳定运行,软磁材料全产业链加速起势……金秋时节的准格尔经济开发区,处处涌动着创新活力与发展热潮,一个个科学技术创新项目加速落地见效,为区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
位于准格尔经济开发区大路产业园的世界首个万吨级硅碳负极材料项目投产在即,该项目是清华大学鄂尔多斯实验室首个科技成果转化落地项目,技术实力位居全球前沿。采用清华自主研发的流化床包裹技术,生产第三代新型CVD硅碳负极材料,相较于传统石墨负极,能明显提升电芯单位体积内的包含的能量和首次充电循环效率。“应用我们的材料,新能源汽车续航能力可提升约30%,将有效缓解花了钱的人汽车续航能力的焦虑。”内蒙古硅源新能电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永贵说。
在软磁材料领域,准格尔经济开发区同样实现“全链布局”。总投资2亿元的朗峰新材料纳米晶粉末与器件项目预计年内实现从原材料到终端产品“一条龙”生产。6条全自动生产线万件纳米晶器件,覆盖熔金、合金熔炼、磁芯加工、电感器件生产全流程。“我们的产品大范围的使用在新能源汽车电机、太阳能逆变器、工业电流传感器等领域,全产业链模式能降低中间成本,提升市场竞争力。”朗峰新材料内蒙古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大勇表示。
在全球新能源产业加速迭代的浪潮中,准格尔经济开发区精准把握产业趋势,聚焦锂新能源新赛道,引进建设一批技术领先、规模领先的标杆项目,推动新能源材料产业从“单点突破”向“全链协同”迈进,打造区域产业增长新支柱。
作为国家大型煤炭基地与全国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准格尔经济开发区直面“双碳”目标下传统产业转型挑战,以“煤化工+新能源”耦合发展为突破口,推动传统能源产业向绿色化、低碳化升级。
在准格尔经济开发区大路产业园,占地10公顷的5.5MW分布式光伏阵列现场,整齐排列的光伏板正源源不断地产出绿色电能。沿着6公里的输电线路,这些清洁电力被输送至中科合成油内蒙古有限公司厂区,为1.2万吨/年费托催化剂生产线持续“续航”。项目并网6个月、发电360万度,节省绿电电费近百万元。该项目由中科合成油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落地实施,经中国石油和化学联合会鉴定,技术创新性强、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是我国石化产业与新能源协同降碳的标志性实践。项目核心建设内容有5.5MW分布式光伏阵列、2MW/8MWh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系统及配套输变电工程,首次实现三类装置一体化集成,打破了煤化工产业对化石能源的单一依赖。
“全钒液流电池就像‘电力稳压器’,能把光伏的间歇性波动转化为稳定电力,保障煤化工装置连续运行。”中国科学院大连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刘涛解释,项目的技术突破体现在三大维度。在稳定性上,毫秒级功率响应完全解决可再次生产的能源波动对工业生产的影响;效率上,自主研发的能源管理系统实时优化调度,新能源利用率提升30%以上;低碳效益上,年减排二氧化碳8187吨(相当于种45万棵树),绿电占比超25%,成功构建“源网荷储”一体化新模式。更需要我们来关注的是,项目首创高活性、高产油能力的高温浆态床费托合成催化剂技术,实现低水耗、废水零排放、废气超低排放,配套的“源—储—荷”智能调控系统还实现绿电100%自发自用。“这为大规模煤制油项目引入绿电奠定了工程基础。”中科合成油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永旺表示,目前公司已联合国内同行建成800多万吨煤制油产能,该示范项目将推动整个行业向“绿色驱动”转型,未来还将依托“煤基能源+可再次生产的能源”互补战略,构建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自主创新链条。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更是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路径。准格尔经济开发区紧扣“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主线,以科创与产创深层次地融合为抓手,在新能源材料突破、传统产业绿色转型两大领域集中发力,通过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完善产业生态、搭建协同平台,推动产业能级持续跃升。
如今,准格尔经济开发区形成“创新平台+产业项目+政策保障”的绿色转型生态,累计入驻企业128家,建成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博士后工作站3个、自治区级研发平台24个,培育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7家,累计获专利786件、转化成果207项,先后获评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等。下一步,开发区将快速推进煤制油、煤制烯烃等升级示范项目,延伸新材料产业,建设新能源科技基地,推动煤化工与新能源深度耦合,打造特色煤基新材料产业园,全力建成千亿级现代化产业园,争当区域经济高水平发展的“增长极”。
,火狐官网下载
